作者单位
摘要
1 贵州地矿集团有限公司,贵阳 550000
2 广东广业云硫矿业有限公司,云浮 527300
为研究断层破碎带光面爆破合理的光爆层厚度、孔距、线装药密度等爆破参数以及装药结构,应用工程爆破经验公式计算出光面爆破参数,通过现场施工爆破,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比爆破后的爆破效果,分析影响断层破碎带光面爆破效果的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改善装药结构,确定断层破碎带光面爆破合理的爆破参数以及装药结构。通过研究分析与现场应用表明,当药卷规格选用 60 mm×400 mm,孔距为1.2~1.5 m,光爆层厚度为2.5~3.0 m,线装药密度为1.2~1.4 kg/m,装药结构采用间隔装药长度为0.6~0.8 m不耦合装药结构时,断层破碎带光面爆破效果较为理想,爆破后坡面平整、边坡稳定性较好; 当药卷规格选用 60 mm×600 mm,孔距为1.2~1.5 m,光爆层厚度为2.5~3.0 m,线装药密度为0.7~1.0 kg/m,装药结构采用孔口充填1 m后留3.0~4.0 m不装药空气柱,间隔装药长度为1.5~2.0 m不耦合装药结构时,断层破碎带光面爆破效果最为理想,爆破后坡面平整、边坡稳定性好,而且后者比前者工程经济效果明显。
光面爆破 爆后分析 孔距 光爆层厚度 线装药密度 装药结构 smooth blasting analysis after explosion hole spacing smooth blasting range linear charge concentration charge structure 
爆破
2023, 40(1): 8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97
3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97
当前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侵蚀环境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植被覆盖具有固碳保水的作用, 利用人工径流设备与人工降雨设备, 在6°有无植被种植坡地模拟降雨(暴雨: 50 mm·h-1), 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耦合平行因子法, 分析土壤不同坡位径流液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和组分结构, 探究DOM对土壤固碳保水的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 ①与裸地相比, 植被覆盖下不同坡位DOM中泥沙含量、 可溶性碳(DOC)含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地上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分别为: 壤中流>地下径流>地上径流, 地下径流>壤中流>地上径流。 ②根据荧光指数分析, FI与BIX的表征结果基本一致, 地上径流DOM来源受内源物代谢影响最大, 其次是壤中流, 地下径流影响最小, 植被覆盖与裸地相比腐殖化来源由内源转变为内源、 外源共同作用。 腐殖化系数(HIX)与径流液腐殖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植被覆盖下的HIX指数大于裸地的HIX指数, 表明径流液腐殖化程度地上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因此植被覆盖可以提高径流液腐殖化程度。 ③平行因子分析表明, 不同径流液DOM包括4种荧光组分: 类胡敏酸(C1: Ex/Em=260/455 nm)、 紫外类富里酸(C2: Ex/Em=240/395 nm)、 类色氨酸(C3: Ex/Em=230~275/335, 230~275/400 nm)及类酪氨酸(C4: Ex/Em=215/395 nm)。 ④对不同处理荧光强度与Fmax值分析发现, 有植被覆盖处理的Fmax值均大于裸地, C1、 C2和C4组分的Fmax值变化趋势一致: 地上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C3组分的Fmax值变化趋势: 地上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植被覆盖影响土壤中类胡敏酸和类蛋白质物质, 对土壤侵蚀起到保护作用, 保护幅度: 地上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⑤相关分析表明径流量、 侵蚀量、 泥沙含量相互呈正相关, 而C1和C4组分与径流量和侵蚀量呈显著负相关。 基于此, 根据坡面降雨径流DOM荧光光谱特性, 植被覆盖通过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组分, 类胡敏酸和类蛋白质物质的稳定性和含量对土壤固土保水有重要作用。
坡面径流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Slope surface runof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luorescence spectra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6): 1921
作者单位
摘要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3 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97
4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5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
土壤有机碳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和调节者, 特别是根际微域有机碳动态对土壤碳素循环和矿质营养元素释放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长期不同化肥和有机肥施用下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以及有机碳结构的变化规律, 深入了解根际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机制, 为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该研究依托黑土长期定位试验, 采用化学分析、 固态13C-核磁共振 (13C-NMR)等方法研究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 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与非根际土壤相比, 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 长期施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根际土壤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 以常量有机肥加氮磷钾(MNPK)处理提升效果最好。 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处理相比, MNPK处理明显增加根际土壤烷基碳、 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 降低芳香基碳和芳香碳/总碳比值, 在非根际土壤中尤其显著; 常量氮磷钾(NPK)处理增加芳香基碳比例和芳香碳/总碳比值, 在根际土壤中烷基碳比例和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增加, 烷氧基碳比例降低, 非根际土壤测试结果相反。 综上所述, MNPK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根际有机碳含量, 增加有机碳中烷基碳、 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 促进团聚体形成和增加土粒结构稳定性, 而NPK处理增加芳香基碳比例和芳香碳/总碳比值, 降低根际烷氧基碳比例, 团聚体稳定性降低, 同时证明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半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不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 深刻认识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有机碳 大豆根际 黑土 13C-核磁共振 Soil organic carbon Soybean rhizosphere Black soil 13C-NMR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2): 3883
作者单位
摘要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97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4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实现土壤培肥、 减少无机肥施用的有效措施。 为探讨黑土区有机肥替代无机肥(氮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化学氮肥, 分析土壤DOC的含量及荧光光谱特征。 结果表明, M(100%有机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土壤DO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其含量为325.97 mg·kg-1。 与CK(不施肥)处理相比, 各施肥处理荧光峰各波长均有不同程度蓝移, 各处理土壤DOC的荧光指数(FI)分布在1.54~1.59范围内, 腐殖化指数(HIX)均小于0.85, 表明DOC来源受自生源和陆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 土壤腐质化程度均较低。 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 分别为2个腐殖质类组分(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 及1个类蛋白组分(类酪氨酸蛋白质物质)。 各施肥处理3个组分荧光强度均高于CK处理, 其中M和M2N2(25%有机替代化学氮肥)处理下土壤DOC总荧光强度较高, C3组分荧光强度以M2N2处理最高, 土壤DOC中3个有机组分的相对比重以荧光组分C1最高, 接近50%, 表明该地区土壤中小分子物质占有较大比例, 施肥能够提高土壤腐质化程度, 有利于土壤DOC固定, 合理的有机肥配施化学氮肥能增加DOC的有效性, 提升土壤供肥能力。
黑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 可溶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Black soil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9): 2919
李艳 1白杨 1魏丹 1王伟 3[ ... ]蔡姗姗 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5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66
富里酸(FA)是土壤腐殖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土壤腐殖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质, 其结构特性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实现土壤培肥、 秸秆资源利用、 减少无机肥施用的有效措施。 为探讨黑龙江省黑土区秸秆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对土壤FA的影响, 设置不施肥(CK)、 单施无机肥(NPK)、 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25% (NPKM1)、 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50% (NPKM2)、 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75% (NPKM3)及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100% (NPKM4)6个处理, 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和FA含量。 利用荧光指数(FI)、 自生源指数(BIX)表征土壤FA的来源, 腐殖化指数(HIX)指示土壤的腐殖化程度。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 分析土壤FA的荧光组分及最大荧光强度(Fmax), 并利用冗余分析(RDA)探讨荧光强度、 土壤有机碳和试验处理间的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 与NPK处理相比, 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SOC和土壤FA含量, 其中对NPKM2处理影响最大, SOC含量提高8.06%, 土壤FA含量提高13.84%。 土壤FA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I>1.4, 0.8Fmax值先升高后降低, 类蛋白质Fmax值逐渐降低。 NPKM2处理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的Fmax值最高, 类富里酸的相对百分比最高。 RDA结果表明NPKM2处理对SOC、 土壤FA含量和Fmax值的影响最大。 因此, 基于土壤FA荧光光谱特性分析可知, 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秸秆利用率、 减施无机肥, 秸秆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50%处理为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比。
黑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 富里酸 三维荧光光谱 Black soil Organic-in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ed application Fulvic aci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11): 3518
李艳 1魏丹 1王伟 3金梁 2[ ... ]白杨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97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4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66
溶解性有机质(DOM)在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OM在发酵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能量, 同时对腐殖质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牛粪有助于提高玉米秸秆腐殖化效率, 使农业废弃物得以更好的利用。 为探讨玉米秸秆-牛粪体积比2:8(T1)、 4:6(T2)、 6:4(T3)和8:2(T4)处理发酵过程中DOM的特征,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 分析发酵底物中DOM的荧光组分; 通过荧光指数(FI)和自生源指数(BIX)来表征DOM的来源, 用腐殖化指数(HIX)分析发酵物料的腐殖化程度, 并分析DOM各组分间最大荧光强度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4个处理过程中DOM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的共同影响(FI>1.4, 0.8类富里酸>类胡敏酸。 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基于此, 根据DOM荧光光谱特性, 为提高玉米秸秆在有机物料发酵中的利用率, 秸秆-牛粪体积比为6:4可作为实际堆肥的参考值。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玉米秸秆 牛粪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Straw Cow du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9): 2846
胡钰 1魏丹 1,2李艳 1王伟 3[ ... ]蔡姗姗 4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97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4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66
为探讨施用增效肥料后对土壤富里酸(FA)荧光特性及腐殖化程度的影响,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和爱辉区两个试验区采取相同施肥处理, 设置5个处理组: 平衡施肥(NE)、 平衡施肥减量25%(CK) 、 平衡施肥减量25%+纳米碳增效剂(T1)、 平衡施肥减量25%+沸石增效剂(T2)、 平衡施肥减量25%+生物炭增效剂(T3), 分析土壤中FA荧光光谱特性的变化情况。 三维荧光区域积分(FRI)方法不同肥料处理区域Fmax相对含量的变化表明, 施用增效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 其中T2>T1>T3>NE>CK, 沸石增效处理对于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 提高土壤的供肥水平表现最为显著, 其在嫩江试验区的可见荧光FA区域Ⅴ与紫外荧光FA区域Ⅲ所对应的物质相对含量的比值(PⅤ, n/PⅢ, n)较CK处理提高了5.81%, 根据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将土壤FA分为C1组分和C2组分, 其中C2组分与C1组分Fmax的比值(C2/C1)较CK处理提高了22.09%; 在爱辉试验区的PⅤ, n/PⅢ, n较CK处理提高了4.65%, C2/C1较CK处理提高了20.93%; 根据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结果, 各处理土壤FA可分为C1和C2两个组分, C1组分为类富里酸(Ex/Em=230 nm, 320/410 nm), C2组分为类胡敏酸(Ex/Em=265/465 nm), 施用三种增效肥料均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 其中NE>T2>T1>T3>CK。 与CK处理相比, T1, T2和T3三个增效处理中, T2增效处理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采用沸石作为肥料增效剂对于土壤FA的积极作用要优于纳米碳和生物炭, 因此长期施用沸石增效肥料可有效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增效肥料 富里酸 腐殖化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Synergistic fertilizer Fulvic aci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Humification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5): 1360
张久明 1,2刘亦丹 3张一雯 3迟凤琴 1,2,*[ ... ]孙磊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3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97
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土壤腐殖质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土壤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胡敏素是土壤腐殖质重要组分, 它占土壤有机C和有机N的绝大部分, 同时也是较稳定的腐殖质组分, 对营养元素(C, N, S等)固持和有效性, 以及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为基础, 利用差热分析、 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Hu分子结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各施肥处理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效果最为显著, 各施肥处理土壤Hu含量之间有差异, 但不显著。 土壤Hu的热性质表明, 土壤施入有机肥后具有较高的可分解有机质和脂族结构, 而单施化肥处理具有较高可分解有机质的同时, 芳香结构较多。 Hu的红外光谱也表明, 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土壤Hu的2 920/1 620比值, 其脂族性增强, 芳香性减弱, 单施有机肥处理增加土壤Hu分子中脂族链烃的比例效果高于其他处理。 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 与CK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而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质分解程度增加, 稳定性降低。
黑土 长期定位实验 胡敏素结构特征 光谱学特征 Black soil Long term positioning tes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in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7): 2194
作者单位
摘要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3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97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壤肥力、 环境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腐殖质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对土壤的一系列性质和形态产生影响, 其数量、 组成和性质可以反映一定的成土条件和过程, 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由于腐殖质分子组成的不确定性, 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优化寻求更为准确可靠的腐殖酸表征方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施肥方式改变土壤中胡敏酸的组成与结构, 但短期的影响程度难以用常规的测定技术检测出来。 利用38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 通过腐殖质组分HA的分离和纯化, 多种光谱分析方法的联合应用,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分析土壤中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黑土HA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变化的影响。 分析显示, M和MNPK施肥处理较CK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和HA含量, 增加土壤中HA的总反应热、 中温放热值、 2920/1720值、 脂族C含量、 f450/500值, 表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后土壤HA芳构化程度降低, 脂族含量增加, 结合简单化, 但M施肥处理增加幅度小于MNPK施肥处理。 分析结果表明: 多种光谱技术的联合应用, 可以相互认证其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试验结果也证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有机肥, 更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土壤HA的脂族C含量, 增加作物产量, 培肥地力。
黑土 土壤腐殖质 光谱学测定 变化特征 Black soil Soil humus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3): 845
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ncogenes and Related Genes Shanghai Cancer Institute Med-X Research Institute and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1954 Huashan Road, Shanghai 200030, P. R. China
2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One Brookings Drive, St. Louis, Missouri 63130, USA
3 Radiation Oncology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FUSCC) Shanghai 200032, P. R. China
Recent studies in oncology have add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detecting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lusters because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lusters might survive and metastasize more easily than sing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Signals with larger peak widths detected by in vivo flow cytometer (IVFC) have been used to identify cell clusters in previous studies. However, the accuracy of this criterion might be greatly degraded by variance in blood flow and the rolling behaviors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Here, we propose a criterion and algorithm to distinguish cell clusters from single cells. In this work, we first used area-based and volume-based models for single fluorescent cells. Simulating each model, we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morphology of IVFC signals from cell clusters. According to the Rayleigh criterion, the valley between two adjacent peak signals from two distinguishable cells should be lower than 73.5% of the peak values. A novel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IVFC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criter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ll clusters can be reliably identified using our proposed algorithm. Intravital imaging was also performed to further support our algorithm. With enhanced accuracy, IVFC is a powerful tool to study circulating cell clusters.
In vivo flow cytomete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ell clusters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 computer simulation Rayleigh criterion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2018, 11(5): 185002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